2018年12月16日 星期日

刷屏的3D晶片堆疊技術,到底是什麼?




文章摘要: 3D晶片堆疊技術在縮小晶片尺寸的同時TSV是3D晶片堆疊技術的關鍵


​​導語:近日,武漢新芯研發成功的三片晶圓堆疊技術備受關注。有人說,該技術在國際上都處於先進水平,還有人說能夠「延續」摩爾定律。既然3D晶片堆疊技術有如此大的作用,那今天芯師爺就跟大家一起揭開它的面紗。


來源 |   ©  芯師爺原創組作品


作者丨  ©  Kid


日前,武漢新芯對外宣佈稱,基於其三維整合技術平臺的三片晶圓堆疊技術研發成功。該訊息一出就有業內人士表示,隨著這一技術的突破,武漢新芯3D晶片堆疊技術居於國際先進、國內領先的水平。



還有業內人士指出,3D晶片堆疊是新的技術,可將儲存、邏輯、感測器於一體,能夠縮小尺寸且提供效能,是朝摩爾定律的方向邁進了一步。那麼問題來了,3D晶片堆疊技術到底是什麼?


3D晶片堆疊技術發展歷程


上世紀九十年代,BGA封裝(球柵陣列封裝)替代了外引腳封裝,焊料球凸點面陣使封裝尺寸減小,輸入和輸出埠數量增加,功能和效能增加。然而隨著封裝技術的發展,在平面方向上的封裝已經達到了極限。


另一方面,隨著CMOS工藝的不斷髮展,繼續等比例縮小的侷限越發明顯,系統設計師們開始越來越多地轉向晶片封裝,而不是繼續依賴在單一晶片上整合更多的器件來提高效能。


在傳統的積體電路技術中,作為互連層的多層金屬位於2D有源電路上方,互連的基本挑戰是全域性互連的延遲,特別隨著等比例縮小的持續進行,器件密度不斷增加,延遲問題就更為突出。



爲了避免這種延遲,同時也爲了滿足效能、頻寬和功耗的要求,設計人員開發出在垂直方向上將晶片疊層的新技術,也就是三維堆疊封裝技術,該技術可以穿過有源電路直接實現高效互連。


另外一些組織和公司也都在積極開發基於TSV(矽通孔,through silicon via)的3D晶片技術。究其原因,是因為許多芯片廠商都擔心將來繼續縮減製程尺寸時,所花費的成本難以承受,甚至不久的將來可能會被迫停止晶片製程縮減方面的開發。


隨著矽片減薄技術的成功使用,多晶片堆疊封裝的厚度幾乎與過去BGA封裝具有相同的厚度(約1.2毫米)。因此,3D晶片堆疊技術在縮小晶片尺寸的同時,還能有效地增強電子產品的功能和效能。



3D晶片堆疊技術簡介


與傳統的二維晶片把所有的模組放在平面層相比,三維晶片允許多層堆疊,而過TSV用來提供多個晶片垂直方向的通訊。其中,TSV是3D晶片堆疊技術的關鍵。



3D晶片堆疊結構示意圖


3D堆疊技術是把不同功能的晶片或結構,通過堆疊技術或過孔互連等微機械加工技術,使其在Z軸方向上形成立體整合、訊號連通及圓片級、晶片級、矽帽封裝等封裝和可靠性技術為目標的三維立體堆疊加工技術。該技術用於微系統整合,是繼片上系統(SOC)、多晶片模組(MCM)之後發展起來的系統級封裝的先進位制造技術。


3D晶片技術的類別


從SiP系統級封裝的傳統意義上來講,凡是有晶片堆疊的都可以稱之為3D,因為在Z軸上有了功能和訊號的延伸,無論此堆疊是位於IC內部還是IC外部。但是,隨著技術的發展,3D晶片技術卻有了其更新、更獨特的含義。


1.基於晶片堆疊式的3D技術


3D IC的初期型態,目前仍廣泛應用於SiP領域,是將功能相同的裸晶片從下至上堆在一起,形成3D堆疊,再由兩側的鍵合線連線,最後以系統級封裝(System-in-Package,SiP)的外觀呈現。堆疊的方式可為金字塔形、懸臂形、並排堆疊等多種方式,參看下圖。



另一種常見的方式是將一顆倒裝焊(flip-chip)裸晶片安裝在SiP基板上,另外一顆裸晶片以鍵合的方式安裝在其上方,如下圖所示,這種3D解決方案在手機中比較常用。




2.基於有源TSV的3D技術


在這種3D整合技術中,至少有一顆裸晶片與另一顆裸晶片疊放在一起,下方的那顆裸晶片是採用TSV技術,通過TSV讓上方的裸晶片與下方裸晶片、SiP基板通訊。如下圖所示:



下圖顯示了無源TSV和有源TSV分別對應的2.5D和3D技術。



以上的技術都是指在晶片工藝製作完成後,再進行堆疊形成3D,其實並不能稱為真正的3D IC 技術。這些手段基本都是在封裝階段進行,我們可以稱之為3D整合、3D封裝或者3D SiP技術。


3.基於無源TSV的3D技術


在SiP基板與裸晶片之間放置一箇中介層(interposer)矽基板,中介層具備矽通孔(TSV),通過TSV連結矽基板上方與下方表面的金屬層。有人將這種技術稱為2.5D,因為作為中介層的矽基板是無源被動元件,TSV矽通孔並沒有打在晶片本身上。如下圖所示:




4.基於晶片製造的3D技術



目前,基於晶片製造的3D技術主要應用於3D NAND FLASH上。東芝和三星在 3D NAND 上的開拓性工作帶來了兩大主要的 3D NAND 技術。


東芝開發了 Bit Cost Scalable(BiCS)的工藝。BiCS 工藝採用了一種先柵極方法(gate-first approach),這是通過交替沉積氧化物(SiO)層和多晶矽(pSi)層實現的。然後在這個層堆疊中形成一個通道孔,並填充氧化物-氮化物-氧化物(ONO)和 pSi。然後沉積光刻膠,通過一個連續的蝕刻流程,光刻膠修整並蝕刻出一個階梯,形成互連。最後再蝕刻出一個槽並填充氧化物。如下圖所示:



三星則開發了 Terabit Cell Array Transistor (TCAT)工藝。TCAT 是一種後柵極方法( gate-last approach),其沉積的是交替的氧化物和氮化物層。然後形成一個穿過這些層的通道並填充 ONO 和 pSi。然後與 BiCS 工藝類似形成階梯。最後,蝕刻一個穿過這些層的槽並去除其中的氮化物,然後沉積氧化鋁(AlO)、氮化鈦(TiN)和鎢(W)又對其進行回蝕(etch back),最後用塢填充這個槽。如下圖所示:




3D NAND目前已經能做到64層甚至更高,其產量正在超越 2D NAND,而且隨著層數的進一步擴充套件,3D NAND還能繼續將摩爾定律很好地延續。


TSV——層間互連技術


上文提到,在3D晶片堆疊技術當中,TSV是其關鍵,那TSV到底又是什麼呢?


TSV(through silicon via),中文為矽通孔。TSV通過再晶片與晶片之間、晶圓與晶圓之間製作垂直導通,實現晶片之間互連,能夠使三維方向堆疊的密度最大,外形尺寸最小,並且大大改善晶片速度和降低功耗。



採用TSV技術堆疊的器件


TSV與目前應用於多層互連的通孔有所不同。一方面,TSV通孔的直徑通常僅為1-100Lm(光通量的物理單位),深度10-400Lm,為積體電路或其他多功能器件高密度混合整合提供可能;另一方面,它們不僅需要穿透組成疊層電路的各種材料,還需要穿透很厚的矽襯底,因此對通孔的刻蝕機技術具有較高的要求。



3D TSV互連概念模型


上圖是一個3D TSV互連的概念模型,TSV是利用垂直矽通孔完成晶片互連的方法,由於連線距離更短、強度更高,它能實現更薄更小而效能更好、密度更高、尺寸和重量明顯減小的封裝。同時還能用於異種晶片之間的互連。




根據通孔製作的時間不同,3D TSV通孔整合方式可以分為四類:


1.先通孔工藝,即在CMOS製程之前完成矽通孔製作。先通孔工藝中的盲孔需電鍍絕緣層並填充導電材料,通過矽晶圓減薄,使盲孔開口形成與背面的連線。


2.中通孔工藝,即在CMOS製程和後段製程(BEOL)之間製作通孔。


3.後通孔工藝,即在BEOL完成之後再製作通孔,由於先進行晶片減薄,通孔製成後即可與電路相連。


4.鍵合後通工藝,即在矽片減薄、劃片之後再製作TSV。


圓片上通孔製造是TSV技術的核心,目前,鑽蝕TSV技術主要有兩種,一種是幹法刻蝕或稱博世刻蝕,另一種是鐳射刻蝕。博世工藝為MEMS工藝而開發,快速地在去除矽的SF6等離子刻蝕和實現側壁鈍化的C4F8等離子沉積步驟之間迴圈切換。下圖為南京電子器件所(NEDI)利用博世工藝製作的TSV矽通孔。



NEDI研製的3D TSV通孔


鐳射技術作為一種不需掩膜的工藝,避免了光刻膠塗布、布刻曝光、顯影和去膠等工藝步驟,三星在儲存器疊層中採用了這一技術。鐳射加工系統供應商Xsil公司(愛爾蘭)為TSV帶來了另一種解決方案,Xsil稱鐳射鑽孔工藝首先應用到低密度快閃記憶體及CMOS感測器中,隨著工藝及生產能力的提高,將會應用到DRAM中。


TSV被許多半導體廠和研究機構認為是最有前途的封裝方法,世界上50%以上的廠商都參與3D TSV互連相關方面的研究。其中,以三星,SK海力士等為首的企業在積極推廣可將3D TSV的計劃。此外,英特爾、臺積電、格芯、高通、安森美、惠普、IBM、聯電、紐約州立大學等都有在研究3D晶片堆疊技術。


3D晶片堆疊技術應用及行業影響



如今,3D晶片堆疊技術在一些裝置中已經有總領性的作用。從第一代開始,Apple Watch就是由最先進的3D堆疊式晶片封裝之一驅動。在該智慧手錶中,30種不同的晶片密封在一個塑料包層裏面。爲了節省空間,儲存晶片堆疊在邏輯電路上面。如果沒有采用晶片堆疊技術,該手錶的設計就無法做到如此緊湊。


英偉達硬體工程高階副總裁布萊恩·凱萊赫表示,公司針對AI打造的Volta微處理器的運作也運用了3D堆疊技術。通過直接在GPU上面堆疊八層的高頻寬儲存器,這些晶片在處理效率上創造了新的記錄。「我們在電力上是受限的,我們能夠從儲存系統騰出的任何電力,都可以用在計算上。」凱萊赫如是說。


晶片堆疊也帶來了一些全新的功能。有的手機攝像頭將影象感測器直接疊加在處理影象的晶片上面,額外的速度意味著它們能夠對照片進行多次曝光,並將其融合在一起,在昏暗的場景裡捕捉到更多的光線。


由此可見,3D晶片堆疊技術的應用市場非常大,一旦全面投入市場,將極大的提升計算機晶片效能。可以說,3D晶片堆疊技術是一個趨勢和必然,日後會越來越普通。


結語:


半導體業晶圓製程即將達到瓶頸,也就代表摩爾定律可能將失效。在晶圓製程無法繼續微縮下,封測業將暫時以系統級封裝等技術將晶片做有效整合,提高晶片製造利潤,挑起超越摩爾定律的角色。


中國臺灣半導體協會理事長盧超群指出,未來半導體將要做3D垂直堆疊,全球半導體產業未來會朝向類摩爾定律成長。封測業人士指出,目前不論是在邏輯晶片上抑或是NAND Flash上,都需要3D堆疊技術,才能讓晶片效益發揮最大化,也才能達到輕薄短小的程度。從這一點上看,武漢新芯基於其三維整合技術平臺的三片晶圓堆疊技術研發成功,確實代表了晶片未來方向。


來源:芯師爺​​​​





http://www.kubonews.com/2018121639846.html

每日即時更新新聞,請上:http://www.kubonews.com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