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11月17日 星期六

用了幾十年,很順手的痛經方






傅山宣郁通經湯


宣郁通經湯是《傅青主女科》中的一個方劑,傅氏用於治療經水未來腹先疼,疼痛數日後,經來多是紫黑色血塊,其病機是肝中之鬱火焚燒,用此方補肝血、解肝鬱、利肝氣、降肝火。



方葯組成:白芍(酒炒)15克,當歸(酒洗)15克,丹皮15克,山梔(炒)10克,白芥子(炒研)6克,柴胡3克,香附(酒炒)3克,黃芩(酒炒)3克,生甘草3克,川鬱金(醋炒)3克。水煎服,連服四劑。


幾十年來,我運用此方,積有所得。臨床上感到頗為順手。這裡主要介紹我對宣郁通經湯使用的診斷要點和在虛寒與肝火併見時運用本方的一些體會。


傅氏在書中指出,運用此方的證候為:經水未來腹先疼數日,經來多是紫黑血塊。


但據我的臨床體驗,這些癥候即使對典型的病例也只能作為其中一部分診斷依據,對於較為複雜的病例,就更不能作為診斷要點。



我臨床使用此方的主要指征,可以歸納為如下三點。


1 主要是用於治療肝鬱化火,血瘀胞絡而致的痛經病。


就臨床體驗來看,痛的時間,有在經前,有在經後,有在行經期中,不似傅氏所講,僅在經前疼痛。


其月經多表現為先後不定期、經行不暢、少腹作脹、乳房脹痛、胸脅脹悶、脈弦等症。


至於疼痛的性質,有參考價值,比如脹痛厲害者,可加台烏、沉香等行氣之品;如刺痛明顯者,可加蒲黃、五靈脂等活血止痛之品。



2 經來時,既可以是紫黑色的血塊,但也可以是淡色的血液,這可以根據病員的具體情況而有所不同,著眼點還在於月經量較少和經行不暢等肝鬱氣滯證共見。


3 舌質紅,舌苔或白或黃一般不厚,口乾,口苦,脈弦數,心煩易怒,頭痛耳鳴,眼睛有紅絲。


不論是單純的,或是兼挾較為複雜的肝經鬱火所致的痛經病,只要在肝氣鬱結的基礎上,再具備痛經、月經量少、舌質紅、口苦、脈弦數等主要證候,都可以使用此方。


再根據臨床上的其他具體情況,加減出入,皆能獲得良好的療效。試舉兩例虛寒和肝熱並存的痛經驗案,說明以上診斷要點的臨床運用。


馮某某,女,33歲。1964年,經期涉冷水後,便發生痛經。經來量少,色淡,少腹疼痛,有時經期疼痛厲害,簡直無經血,有時經來色紫,但經水有瘀塊的時間極少,經期延後。



多次到外地檢查治療,診斷為虛寒性痛經、習慣性痛經,但經治療卻無效,一直未生育。1979年5、6、7三個月月經來時,疼痛特別厲害,發生不同程度的昏厥。


初診(1979年7月10日):正值經來,脈沉略數,舌邊尖紅,苔白,四肢微冷,月經量少色淡,口苦,心煩,少腹疼痛厲害。


用宣郁通經湯合玄胡金鈴子散:當歸15克,白芍15克,香附12克,丹皮12克,白芥子10克,柴胡3克,鬱金6克,梔子12克,黃芩10克,延胡索10克,川楝子10克,水煎服,三劑。


二診(8月11日):病員服上方後,經期疼痛明顯減輕,由往昔連續疼痛2?3天減少到5?6小時,痛時自覺雙下肢發冷,準備服藥預防痛經,仍處以上方三劑,囑經期服。



另開一月經過後服方:党參15克,白朮15克,茯苓12克,蓮子12克,陳皮10克,炒谷芽10克,炒麥芽10克,炮姜6克。


三診(9月16日):病員8月份月經來前基本不痛,經來後也僅痛2小時左右。昨日晚又開始行經,雙下肢微冷,胃脹,疼痛明顯短暫,僅40多分鐘。舌質赤,脈弦數,心煩,神識有時恍惚而不能控制。


詢其原因,謂今年4月份晚上行路被驚嚇後,不僅使5、6、7月份痛經更加嚴重,並且增加神識恍惚一症。處方:


一方:梔子10克,良姜10克,香附10克,丹參20克,枳殼10克,沒藥3克,鱉甲15克,柴胡3克,僵蠶10克,甲珠3克,桃仁6克,土鱉蟲3克。水煎服。


二方:白朮10克,山藥20克,党參50克,茯苓10克,巴戟10克,扁豆12克,白果10枚,蓮子15克,桃仁6克,紅花6克,木香8克。水煎服。


囑病員經期服一方,平時服二方。


此案痛經,長達十五年之久,得病之由,為經期涉冷水,自後經來量少色淡,四肢發冷,脈沉,經期延後。


這些癥狀很容易使人診斷為虛寒性痛經,經雲「寒甚則痛」,厲害的疼痛自然也很容易使人聯想到是寒客胞宮。


但此病員舌邊尖紅,心煩,口苦,脈雖沉卻略數,這些癥狀卻無法用虛寒痛經的病機去得到完滿解釋,而是痛經的本質表現。


在臨床上,不論病員的兼挾情況表現得如何複雜,這些本質性的癥狀卻往往夾雜在其中,在變化中保持著不變的地位,抓住了它們,就能把握住整個病機。


所以,此案使用宣郁通經湯後而療效頗著,使長期的痛經病在短期內得到控制。


黃某某,女,23歲。1977年7月初診。結婚時適逢經期、淋雨,後即發生痛經。經來量少,夾少量血塊,色紫,乳房脹痛,胸脅悶脹,少腹冷痛,痛時喜蜷縮,蓋被而卧。


經期有時提前,有時又縮後,極不規則。平時畏寒,面白,顏面略浮腫,肌肉鬆弛,四肢無力,疲乏,大便溏。結婚三年未生育。


今舌邊尖紅赤,苔薄白,口中膩而微苦。診其脈並不沉遲,也不浮數,每分鐘70次,應指無力,白帶量多有時色黃。處方:


一方:當歸15克,白芍15克,香附12克,丹皮12克,白芥子10克,柴胡3克,鬱金6克,梔子12克,黃芩10克,木香6克。水煎服。


二方:党參12克,白朮12克,茯苓12克,甘草3克,巴戟10克,山藥15克,益母草20克,陳艾葉(醋炒)10克,陳皮10克,煨姜2片。水煎服。


囑病員經來時服一方,平時服二方。


二診(8月):病員經來疼痛減輕,精神好轉,上兩方已各服三劑,這次月經來時經量較前為多,畏寒、疲乏、便溏等症均有好轉。仍用上兩方,服法照舊。


三診(11月),近幾月來,痛經基本痊癒,經期亦正常,上一方加丹參5克,二方加桑寄生12克,仍照舊服用。察精神好轉,食量增加,體力漸旺。


1978年2月,停經兩月,出現妊娠反應,處以第二方,去陳艾葉、巴戟、益母草,加青果10克,黃芩10克。


孕婦足月後,順產一男孩。


此案病起於結婚遇經期、淋雨之後,即出現月經不調、痛經,其中面色?白、浮腫、肌肉鬆弛、四肢無力、大便溏薄等症,為脾氣虛的常見癥候。


而舌邊尖紅赤、心煩、口略苦,經來有少量紫色血塊,又為肝經鬱火兼挾瘀血之特徵。


這裡值得提出的是,肝經鬱火又何以脈不數?從理論上推測,脾胃虛寒脈當遲,肝經鬱火脈又當數,二者相合,所以脈之至數反較正常。


因此這類病證,著眼點應當放在舌質和舌苔上,特別是舌質一般很難受到干擾。


當虛寒重於鬱火時,脈反沉遲,當鬱火重於虛寒時,脈又會偏數,但不論遲或數,均難以出現實證的有力搏動。


以上兩案,均確有虛寒證候,但按虛寒治療,卻療效較差。這都說明導致痛經的直接原因是肝鬱化火瘀阻胞宮,而虛寒乃是其他臟腑的問題,並不是構成痛經的直接原因。


由虛寒而直接引起的痛經,往往表現為綿綿而痛,受涼更甚,得溫即緩,舌質淡。


我治療這種寒熱夾雜的痛經病,在月經期中用宣郁通經湯,平時使用甘溫補劑。


這種治法通過臨床實踐,是行之有效的,頗能切中病機,對於體質的改善,疼痛的緩解,均比寒熱攻補,處處兼顧,匯於一方不分時間服用者為好。這是為什麼呢?


我認為,痛經是有規律的經來腹痛,既然肝經鬱火、瘀阻胞宮為導致痛經的直接原因,那麼,經期疼痛時,理所當然應該以清肝瀉火祛瘀為主要治則。當月經過後,疼痛停止,而虛寒證仍存,這時它臟虛寒也就自然上升為主要矛盾了。


因此,如果把溫、清、補、瀉匯於一方,表面上似處處都顧及到了,實質上卻主次不分,階段不明,使治療的針對性發生了誤差,所以,治療不分階段和時間,是造成上述兩案久治不愈的根本原因。


綜上所述,此方不僅可以用於除肝經鬱火外,其他臟腑亦同時呈現熱象的痛經,也可以用於其他臟腑同時呈現虛寒證候的痛經,其病機區別的關鍵在於痛經的直接原因是否是由於肝經鬱火、瘀血阻滯胞絡而引起。只要這個基本因素存在,其他臟腑的寒熱虛實均不影響對此方的使用。


使用此方的診斷要點為:痛經,經來量少,舌質紅,心煩,口乾,口苦,脈數。其中特別是痛經,量少,舌質紅(臨床上主要是舌邊尖紅)為必具的癥狀,這幾點在行經期間其表現尤其明顯。至於經來有血塊、色紫黑等,乃是對典型證型的敘述罷了。


使用此方治療痛經,最好是在經期階段服用。在開始有疼痛感覺時,服藥至月經乾淨,只有在這個時候服用此方療效最佳。若平時服用,有的人根本毫無效果。而平素虛寒者,甚至可能有副作用。


溫馨提示: 本平台分享的健康信息,僅供大家參考交流,不作為醫療診斷依據。如有需要,請在醫師指導下使用。非原創內容不代表醫事觀點,關注我們,給您更多養生知識與健康資訊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關於 痛經 的健康資訊:

TAG:痛經 |





http://www.kubonews.com/2018111737425.html

每日即時更新新聞,請上:http://www.kubonews.com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