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12月7日 星期五

看了那麼多年「星爺」的電影,你真的了解「鹹魚」么?




「同一件事物存在於不同年代裡,往往可以有截然不同的演繹,好比鹹魚,由上一代的佐飯恩物,來到今天你或會懷疑是否已經不再合時?


但其實只要我們反轉設計角度,就會發掘到屬於這個時代鹹魚也有更多的可能和想像。」


——via Kay Chan



周六(12月1日)下午在香港的元創坊(PMQ)的氣味圖書館(taste library)第一次見到了 Kay Chan。她帶我看了她另外一個個展:設計再生——鹹魚。


我將之理解為:為鹹魚「翻身」。



此前她在深圳有參加過一個主題為「設計共營」的設計展,名為「野孩子之家」的帳篷便是她的作品。


正是此作讓我在黑暗中看到感動,才有後面的溝通和此次的看展機會(後文詳述「野孩子之家」)。



鹹魚翻身


氣味圖書館(taste library)在元創坊(PMQ)的H504。還未進入展覽空間,鹹魚的味道便撲面而來,但這種咸鮮並不刺鼻,你很快就能適應。


兩年前 Kay Chan 就啟動了這個項目,從鹹魚醬到鹹魚香氛、魚香蜜酒,鹹魚已經衍生出適應多種場景的產品。


鹹魚不再是上世紀 40 年代勞工階層的食物,也不再只是本地俚語中極其負面的辭彙,在這裡,鹹魚真的完成了一次「翻身」。


與其說 Kay Chan 做的是產品設計,不如說她活化了一個文化符號:鹹魚。



Kay Chan 講鹹魚源於香港曾為漁村這個過往,當時碼頭上的工人為求方便快捷便將魚用鹽腌制之後佐食。


這種鈉含量超高的食物在當今的香港生活中已不常見,只剩下「鹹魚」這個形容人運氣極差這個意頭。


「鹹魚翻身」這個辭彙在我看來有詼諧和自我調侃的意味,但對香港本土人來講,多了份沉重。



既然是「設計再生」,設計師便重構了鹹魚,鹽和魚是構成鹹魚的原料。


設計師找到香港一位依舊用古法手工曬制海鹽的人,曬出了少量的天然海鹽。


「海水在陽光的照射下漸漸蒸發,析出晶體,」Kay Chan 突然很興奮,說:「中間有一顆十分大的海鹽,我們發現的時候真的好開心,如此近距離地見證大自然的匠心和神奇!」


魚的選擇也不再是普通的品種,而是嘗試了紅鮋、老鼠斑等,「這麼貴的魚,為什麼拿來做鹹魚?」


「設計再生,就是要打破這種慣性,這麼貴的魚不做一次鹹魚,怎麼知道它變成鹹魚之後是否好吃呢?」


是啊,突破固有的鹹魚的「出身」,它才能「翻身」。



對於鹹魚的構成,設計師還做了加法,不只用海鹽,還可以發揮各種香料的作用,製成印度馬尼拉咖喱鹹魚、聖誕香料鹹魚、滷水鹹魚等產品,從受眾熟悉的味道切入,以豐富鹹魚的味道和品類。


而製作鹹魚,也可以變成一種享受手作的過程,Kay Chan為之做了一個場景化設計。


一個木頭盒子,包含四根可拆卸的木棒,魚在木盒內接受海鹽的「洗禮」之後,垂直掛在木架上,置於通風處陰乾,假以時日,一條 DIY 的鹹魚便可以享用了。



鹹魚醬、鹹魚絲、鹹魚飯素、鹹魚罐頭、鹹魚湯頭、鹹魚蜜酒、鹹魚香氛……



對,鹹魚可以衍生出各種產品。


有趣的是鹹魚蜜酒和香氛,後者有海風的咸鮮味又有香氛的優雅,層次豐富,值得一試。



鹹魚蜜酒則是一款手工精釀,將鹹魚煲湯後熬製成蜜糖,再釀製成美酒,味道鮮甜有淡淡的海鹽味,品名叫「魚香蜜酒」。


創意來自「魚香茄子」的名字,名稱優化之後會改變消費者固有的印象,拉近心理距離,聽 Kay Chan 這樣介紹,會不由地讚歎她真是一位洞察人性和消費者心理的高手。


Kay Chan 還嘗試做過鹹魚啤酒,「我們沒有做鹹魚啤酒因為麥味太重。所以最後決定不做了。」


這種實驗性的產品帶給參觀者感官和思維的衝擊比呼入鼻腔的咸風猛烈太多。



產品的展示和包裝,也是此次展覽的亮點。魚身乾癟、魚眼下凹、咸腥味撲鼻是大家對鹹魚的「刻板印象」,想必還未靠近便會心生厭棄了 吧。


假如鹹魚成為一塊塊拼圖、鹹魚身上烙上花紋和產品信息、鹹魚頭部被精緻的包裝紙遮擋、鹹魚用竹編包裹……


你會不會想要靠近一點?其中一個包裝兼備了食譜的功能,十分適合不會做飯的小白。


魚頭部分,有魚頭豆腐湯的做法、魚腩部分適合做主菜、魚尾部分也不可以浪費,做份頭盤小食也很妙。



就這樣,一條鹹魚完成了華麗的轉身,演繹和衍生出豐富的食物品類,當下的香港年輕人還可以將之作為找尋老香港記憶和文化的媒介,嘗一口鹹魚,在味覺深處發覺香港最古老的身份印記。


「野孩子之家」


而 Kay Chan 之前的作品——設計共營之「野孩子之家」也是一件可以勾起回憶的設計。


在黑暗中靜靜感受竹編帳篷中透出昏黃的光,眼見燈光下鋪滿地的枯葉,恍若回到童年時家鄉的寒冬。


火光和溫暖會帶來簡單而滿足的幸福感,激起那份清苦卻珍貴的回憶,讓自己淚流滿面。



關於竹編的運用,Kay Chan 此前還做過一個「傢具義肢」的項目,用傳統的搭棚材料──竹,去修復香港社區里公共區域的座椅,便利居民的日常。


無論是鹹魚、帳篷還是「傢具義肢」,你都可以發現 Kay Chan 是一位重視傳統文化的人,兼具傳承和創新,設計出的產品還會有深厚的生命力,也才有更廣闊的發展空間 。


Kay Chan 2011年自香港理工大學畢業之後,便創辦了自己的設計公司,一直堅持做設計,藉助設計的力量讓大家的日常生活更便捷、美好。


後記


近年來,港深設計界互動逐漸頻繁,Kay Chan 作為香港本土設計師,也多次來到內地參加活動,但她直言:鮮有內地觀眾會主動與設計師溝通,多數還停留在觀看層面。



「十分感謝你能專門到香港來看我的展覽。」



與我而言,也覺得十分幸運,能夠見到自己想見的設計師,還能有如此深入的交流。


來往香港已經多次,但要真正理解這座城市的文化,還需要很久很久的時間。


本地設計師的作品便是一個很好的窗口。喜歡當日香港久雨後的艷陽,慵懶而舒適。


與小師妹奔跑在鴨巴甸陡峭的街道時,我想兩人身後灑下的陽光一定很美。


左顧看到小街道中央一隻紅棕色土狗在發愣,前行差點蹭到奪門而出的快遞員,高樓背後的小徑上三人或站或蹲閑聊互望……


熱鬧的元創坊(PMQ)有各個年齡層的人匯聚閑逛,原來高樓林立的中環之間也有充滿煙火味的一面。


又在想:同樣是改造的文化創意中心,為何元創坊(PMQ)可以與周邊的居民融合共生?


內地的創意園卻更多成為年輕人的遊覽打卡勝地?


圖片來源:設計癖駐廣東記者孟璇拍攝、Kay Chan


本文作者:Sara ,公眾號覔ME ID:yimi7947。設計癖經授權轉載發表。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設計癖 的精彩文章:



http://www.kubonews.com/2018120739148.html

每日即時更新新聞,請上:http://www.kubonews.com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